單項選擇題從中共“八大”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再到中共“十四大”,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這種“前進”表現(xiàn)在() ①社會階段的認識 ②工作重心的轉移 ③科學發(fā)展觀的確立 ④新經濟體制的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單項選擇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人們要憑糧票才能購買到糧食。1990年,廣東省宣布終止糧票的流通,1993年全國終止糧票流通。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改革開放前我國糧食供應緊張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大緩解了糧食緊張狀況
C.表明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D.廣東省率先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2.單項選擇題鄧小平l992年南方談話貫穿的一個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時機,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前進。就外部環(huán)境而言,“有利時機”指的是()

A.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
B.經濟危機使西方國家實力大減
C.世貿組織接納中國為新成員
D.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已經建立

4.單項選擇題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相同點是()

A.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開放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C.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
D.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單項選擇題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分別探索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點是()

A.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B.始終不渝地貫徹黨的最高綱領
C.始終注意反地“左”傾錯誤思想
D.實事求是,從中國國情出發(fā)

最新試題

清代康乾時期,廣東地區(qū)種植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的農戶在“東家夸三月之靑,西家矜四月之紅,各以其先熟及美種為尚”的相互競爭下,弱者被排擠而日益貧困以至破產淪為雇工,強者則成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戶,甚至雇工經營。這表明當時的廣東地區(qū)()。

題型:單項選擇題

西漢時期,晁錯向文帝提出“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即國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議。照此辦理,富商大賈要想得到爵位或贖罪,就必須向農民購買糧食。這一建議的主要目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表反映了1951-1960年我國城鄉(xiāng)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時段內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圖是學者基于經濟數(shù)據測算出的清代康乾時期糧食產量相關數(shù)據,由此可知()

題型:單項選擇題

從漢朝史料來看,一些重要的物產名號往往輔以地名,如:“魯縞”、“齊紈”、“蜀錦”等,這反映漢朝()。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面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25個市鎮(zhèn)橋梁建造情況統(tǒng)計圖(單位:座)。對該圖所反映現(xiàn)象分析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重農抑商政策是在重視農業(yè)生產和發(fā)展的同時,重官商,遏制農民經商,打擊富賈大商,抑制中小商販人數(shù)過多.這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

題型:單項選擇題

唐朝法律曾詳細規(guī)定了對宰殺耕牛的處罰,殺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對殺牛者的處罰更為嚴厲,殺牛者要處徒刑兩年,甚至要刺配充軍。上述規(guī)定反映了()

題型:單項選擇題

“五行八作”這一成語源起南宋,是都城對各行各業(yè)的民間泛指和傳統(tǒng)俗稱。當時,市肆各種行業(yè)分別稱為“團”“行”“市”“作分”等。“團”“行”“市”多為商業(yè),“作分”則是小手工業(yè)。與該成語出現(xiàn)最有可能相關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