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爾福格爾的《世界歷史》中有如下記載:許多人利用鐵路來到海邊游覽勝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個從前經常關顧此類名勝的上流社會人士毫不掩飾地對“一日游者”的反感:“他們塞滿了海灘,四處喧嚷著,就是為了吸上一口新鮮空氣。他們三兩成群,男人總是穿著黑外套,抱著孩子,毫無生氣;他們的妻子瘦弱蒼白,看得出來同從前相比,還是盡量打扮了一番...”材料說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工人的生活狀況是()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②繼續(xù)受到富人的歧視
③有旅游等休閑活動
④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據文獻記載,“1835年,在英國一棉紡廠219000名工人中,13歲以下兒童占49000,13—18歲的少年占66000,成年婦女占67000,...懷孕女工為了不被克扣工資或解雇,不得不進行墮胎,或在機器旁分娩,產后一個星期就要上工。工人們的子女六七歲就得進場做工。”材料說明當時英國工人的工作與生活狀況主要是()
①大量使用童工和未成年人
②工人的壽命很短
③工作時間很長
④缺乏勞動保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A.國家實行獎勵對外貿易的政策
B.創(chuàng)立一系列現(xiàn)代金融和商業(yè)制度
C.推行自由貿易,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D.加強政府干預,開創(chuàng)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A.圈地運動使農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引外來移民
C.大量人口不斷遷往殖民地
D.工業(yè)革命改變了人口布局
A.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矛盾
B.手工生產與機器生產的矛盾
C.中英在紡織品貿易上的矛盾
D.殖民資本與民族資本的矛盾
A.海洋國家比大陸國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緣是一個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
C.發(fā)展資本主義是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必山之路
D.制度是一個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
最新試題
在中國封建社會,小農善于經營,可以“累其盈余,益市田數畝”,上升為自耕農或小地主,小地主經營得法,也能上升為大地主?!簧平洜I,大地主也會下降為小地主,小地主破產為自耕農,乃至佃農,及身無立錐之地。這說明()。
下表反映了1951-1960年我國城鄉(xiāng)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時段內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
明代中后期山東兗州府,“土宜木棉,賈人轉鬻江南,為市肆居焉”。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
據統(tǒng)計,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順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實行比較嚴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實行了部分地區(qū)海禁,總計39年。乾隆二十二年后,歐美各國“在廣州收泊貿易”,南洋地區(qū)的國家到閩、浙、江海關貿易。這反映了清朝前期()。
《齊民要術》記載:“其(桑)下常斸掘,種菉豆(即綠豆)、小豆。二豆良美潤澤益桑?!薄拌?,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為楮作暖?!边@表明當時()。
從漢朝史料來看,一些重要的物產名號往往輔以地名,如:“魯縞”、“齊紈”、“蜀錦”等,這反映漢朝()。
唐朝長安的東市和西市跟坊一樣,四周皆有高大的圍墻。宋敏求《長安志》記載其規(guī)模大,每個市約占2個坊的面積,市內有4條大街,圍墻四面各有2個門,城門定時開閉。這反映了當時()。
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鋤、鏟、鐮、耙、镢等鐵農具。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已能使用于墾地、翻土、開溝、整地、除草和收獲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以上材料說明()
近年來,河洛地區(qū)出土了大量兩漢時期的鐵農具,主要包括翻耕農具、中耕農具、整地農具、播種用具、收獲農具等。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河洛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