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安塞腰鼓》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陜北,來到黃土高原,去欣賞獨具風味的安塞腰鼓。好,大家一起來朗讀一遍課文?。ㄉR朗讀,師板書“安塞腰鼓”)師:聽著同學們讀出了《安塞腰鼓》的氣勢和豪邁,我作了個上聯--聽關西漢子掄大錘敲響安塞震天鼓。希望同學們在一會兒的學習中能夠有所感悟。請同學們交流預習三分鐘。師:同學們在交流的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提問,問出你的水平;評價,評出你的獨到;質疑,亮出你的精彩。相信你自己,一定是最棒的!生:我來說說對題目的理解: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高度和諧。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師:這位同學對題目的理解,我感受到了幾個詞語:豪邁、雄渾、渾然一體、人鼓合一。生:文章和作者是分不開的,下面我來講講作者劉成章。劉成章,1937年出生,1961年畢業(yè)于陜西師大中文系。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高中寫詩,而后轉寫詞,最后寫了戲劇,然后再寫的散文。八十年代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劉成章是一級作家,他的第一篇散文《轉九曲》獲得了散文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散文集《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安塞腰鼓》獲魯迅文學獎,被選入《中國當代散文精華》。師:這位同學介紹了作者,劉成章是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的會員,也是一個陜北漢子,他的文章也帶有陜北的氣息。生:為什么這篇文章多次提出“好一個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師:這位同學問的問題很好,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誰能解答?(生思考)
問題:分析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下面是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教授《鴻門宴》一課,當講到“樊噲闖帳”一段文字時,我先讓學生大聲讀出如下幾句話: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A]接著,我讓一位同學在第一排課桌上表演一下項羽的動作給大家看:)他跪在課桌上,手握一把笤帚當做劍,猛然挺直身子,做出一種警備的姿勢。這個動作做得很成功,同學們也很直觀地領會了“跽”這個動作的含義。[B]但是他的表情、說話的語氣表演得還不到位。)不能讓學生理解項羽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又讓全班同學反復讀課文,想象項羽當時的心情與情境。[C]過了一會兒,一位同學要求重演。)這次他的動作表演得很好,把項羽當時又驚又疑又怒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學們都拍手叫好。我讓他給大家做個說明。他說:當一位帶劍的武士,氣勢洶洶地闖進帷幕時,項王沒有任何防備,心中肯定會一驚,接著便會疑惑不解--這是怎么回事?這是誰?當他定下神來意識到對方是一位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的敵方武士時,感到憤怒,所以他當時應該是又驚又疑又怒。[D]盤演一個動作,不僅很容易地讓同學們理解了“跽”的意義,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甚至還有造型能力?。σ陨辖虒W反思中劃線句子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宿命①我靠在昏暗、潮濕的小矮墻上,我正在思考我的人生--我是一頭豬。我們祖輩都一樣,有著極其悲慘的宿命。②宿命,宿命。③我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只需要吃好睡好,每天重復著同樣的事,日復一日……看著同伴們漸漸飆肥的身材,我卻始終壯不起來,我有著自己的思想。我不愿臣服于我的宿命,因為我深知,我的自由之日便是我受死之時。④夜幕降臨,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我被屠夫送進了屠宰場。那兒陳列著一行一行的豬頭,一列一列的豬肉,我明白,我們身上的豬頭、豬肉、豬腸通通不是我們的,除了我們自己的靈魂。我一個激靈醒了過來。⑤夜色朦朧,我站在豬圈門口,揮灑冷汗。同伴一個一個都睡著了,我沐浴著從斷崖處吹來的山風,我的靈魂在內心燥動不安。我似乎看見了狼在斷崖上嗥叫。我也情不自禁,擺正了姿態(tài),嗥叫了一聲,同伴們瑟瑟發(fā)抖,癡迷的眼神望著我,顯得很害怕。他們一定以為我患上了豬瘟,或者以為我是一只披著豬皮的狼。我沒有解釋什么,因為我只是順從我內心的靈魂罷了。⑥我決定要逃跑。⑦“什么?”同伴們瞪著眼睛驚恐地看著我,此刻的我站在豬圈門口,繼續(xù)沐浴我的清風。我知道他們不會理解我,就像人們不理解韓寒一樣,我和他一樣,都是叛逆的少年。就像汪國真說的: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我的內心似乎更堅定了。⑧明天,明天。⑨晚霞的紅艷如期而至,濃薄的霧氣沒忘記給大地披上一層灰色的帷幕。我趁著夜色,拱開了豬圈門,玩命似的往斷崖飛奔,迎面來的是涼爽的清風。逃跑時我回頭望了一眼,看到了我的母親,從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肯定的目光,似乎是我做了她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⑩斷崖的清風不像豬圈,豬圈里的風夾雜著濕氣和污臭。我擺正了狼的英姿,不斷嗥叫,因為我戰(zhàn)勝了我的宿命,我順從了我內心的靈魂。⑩心里有個聲音一直在嘀咕:“你戰(zhàn)勝了你自己的宿命,多么值得?。?rdquo;⑥夜幕下的斷崖,依稀可見幾顆星星,這勇敢的靈魂花,此時此刻,開得到處都是。問題:1.在第③⑤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改正;第⑨段中有一個病句,找出并改正。2.請給本篇習作寫一個評語。
某版教材語文必修(5)第4單元的課文包括:《廉頗藺相如傳》《蘇武傳》《張衡傳》。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不屬于教學重點的是()。
時光在流逝①高山幽谷中蜷縮的最后一撮雪終于繃不住身子,融化于草叢中,化成了一絲水,匯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條溪。時間與它結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陰深處……②是啊,還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樣連棉不斷地全釋著時間,又有什么能像河水一樣在宇宙間“三態(tài)”切換得那么自如?不可捉摸的時間,人們無法直接描述,只好借助神奇的河水來形容了。于是就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嘆。③北雁南飛時,我們知道了季節(jié)的更替;從青絲到白發(fā),我們看到了時間的流逝。“少年不識愁滋味”,大多因為對時間的認識還處于一種混沌狀態(tài),等弱冠不再,自然有了衣帶日已緩、歲月忽已晚的悔恨。所以有許多憾事與時間有關,如在某個時間段,愛沒說出口,他(她)卻成了他人所愛;在流逝的時間中,孝未盡,親人卻已不在。④時間給予每個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擅總€人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卻迥然不同。有的人說自己的時間太多,多得整把拋撒也無所謂,于是在燈紅酒綠里泡著,在紙醉金迷中躺著,在“桌上長城”邊坐著,就這樣時間在酒杯中流走了,在奢靡里消逝了,在賭桌邊輸盡了。這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可他們哪里知道,“春去春回來,花謝花會再開”,只是季節(jié)的輪回,春已不是昨日春,花已不是先前花了。⑤智者們明白時間是無限的,人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寬度可以伸展。錢學森,這位科學界泰斗,一生不題字,不參加宴請,不出席鑒定會。他說,我時間不多了,我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做。是啊,人的差別在于珍惜時間,若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也就在生命體里注入了內核。等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人們會說,他的一生是充實而有意義的。⑥想當年辛棄疾報國無門,嘆時間流逝,盡管將“欄桿拍遍”,也無人知曉其“登臨意”。于是他吟出了“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的詩句。真是英雄淚灑吳鉤,歲月不堪回首。⑦時間在流逝。雖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這些只不過是飛逝的時間列車沿途丟下的旅客而已。因為水是去年的雪,春是昨天的冬。⑧時間在流逝,我們必須將愛說出口,將孝盡到位,將事做到好……抓住機遇,只爭朝夕。雖然我們不能阻止時間的流逝,但我們可以激起時間長河中的浪花,哪怕只一朵。問題:1.在第②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改正;第⑤段中有一個病句,找出并改正。2.點評這篇習作的優(yōu)點。
以下是一位教師在作文評改中進行的教學嘗試,閱讀并按要求答題。某位教師在作文評改中進行了名為“給自己的作文找讀者”的嘗試。學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當堂收上來而是讓學生保留兩天,在這兩天里要求學生將自己的作文給同學寫評語(內容不限,字數不限)。兩天后作文收上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評價,這項活動學生參與熱情極高。對上述教師作文評改嘗試的評價,哪項是錯誤的?()
閱讀教師的教學實錄(片段),完成下列各題。案例:師:很多年以前,我在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的時候,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文中這樣一句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播放課件: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讓我油然想起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同樣亞圣孟子也主張“舍生取義”,而至圣孔子很早就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只不過孔子的著眼點是“生”,而《我與地壇》恰恰是一篇關于思索“死”的文章。(板書:思索死)師:這是一篇讓人思索“死”的文章,可是剛才在課前和大家見面的時候,我就覺得同學們真是青春活力四射、特別的年輕。我和大家一樣,年齡都不是很大,我們都不會去想死的事情,更不會認真地去想死的事情,那么為什么史鐵生在21歲時會“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呢?(播放課件:主問題一:為什么史鐵生在20歲時會“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呢?)生:原因就是史鐵生雙腿殘廢。師:雙腿殘廢,文章里面有表述,他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但僅僅是生理上的痛苦嗎?生: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痛苦,他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師:什么困難?原文當中有相關語句作為依據嗎?殘廢以后他面臨著怎樣的困境?誰來說一說?生:課文第五段說:“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師:找得很準確。那你感覺史鐵生他不僅面臨生理上的巨大的痛苦,心理上怎么樣呢?生:也面臨心理上的巨大的痛苦。師:甚至我們可以說他面臨著什么的威脅?生(思考):生與死的考驗,死亡的威脅。師:很好。你想啊,21歲的年齡,雙腿就殘廢了,史鐵生形象地說,這盤棋干脆別下了,我活著還有什么勁呢?史鐵生失魂落魄,陷入了絕境。偶然的一天,他撞入了一座園子,也就是我們北京的地壇,從此很長時間都沒有離開過它。那么,為什么史鐵生偏跑到“地壇”來“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死的事”呢?這就是地壇。(播放課件:顯示地壇照片)……師:來到了地壇,作者感受到了安靜;來到了地壇,作者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從此,作者感覺到地壇就像是上帝的對他的一個很好的安排,在這里接受了上帝對他的生命的啟迪。那么,在地壇,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史鐵生獲得了怎樣的生命啟迪呢?而生命的啟迪又是從課文什么地方我們能夠感悟到的呢?(播放課件:主問題三:在地壇,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史鐵生獲得了怎樣的生命啟迪呢?從何處感悟到?)生:第五段最后一句話:“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師:荒蕪是無人管理,卻并不衰敗,反而生機勃勃。你看哪些句子體現這個特點?生:“蜂兒如一朵小霧……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師:找得很準。他寫了螞蟻、寫了蜜蜂、寫了瓢蟲,還寫了沒有生命的蟬蛻,寫了沒有生命的露水。他寫了這么些物象。我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他寫這些東西呢?在這些東西上你是怎么理解的?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東西去表現地壇的并不衰敗?(學生思考)生:園子雖然很破敗,但這些東西都很安閑自在。就好像說自己雖然殘廢了,但還可以在生命中活出精彩。師:除了自在,這段話中還說了昆蟲什么特點?哪句話比較重要?“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哪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師:盡管纖弱細小,盡管不明白為什么來到這世上,但這些昆蟲悠閑著、忙碌著,甚至思考著,它們活得是自得其樂。這個我們都能讀出來。但有一點我不理解,為什么要寫這露水啊?露水本身是沒有生命的。(學生思考,無人回答)師(點拔):露水在傳統(tǒng)文學里是代表短暫的生命的,曹操詩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太陽一出來,陽光一照,早晨的露水啊,一下子就被蒸發(fā)掉了。如果它有生命的話,它也就是幾小時。為什么要寫這個露水呢?而且還這樣寫: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轟然墜地不就是粉身碎骨了嗎?怎么還是萬道金光?生:是說露水生命雖然很短暫,但落地的時候還要帶給世界以色彩。也就是說一個人生命雖然很短暫,但也要活出價值。師:嗯,即使生命短暫,但也要活出精彩過程。在此印證了這句話: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師:第5段的集中對景物的描寫引導出了第6段,在地壇里面思考死亡,作者得出了一個什么樣的結論?。繋熒R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師:說得非常好。落葉、落日,還有同學們說的古柏,其實都是將逝的生命。纖弱生命都自得其樂地活著,將逝生命都坦然安詳地活著。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這個過程,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鎮(zhèn)定而欣賞地看著這個壯美的過程。落葉和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落葉意象是不一樣的,以往是一葉而知秋,落葉意味著生命的凋零,杜甫有詩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史鐵生筆下的落葉卻給了人另外一番感觸,秋風和早霜是對落葉的打擊,也許它還要在枝頭再掛幾天.可是秋風一來,再加上一場早霜,那么樹葉就落下來了,作者寫它飄落的過程是“飄搖歌舞”,甚至落到地上砸起一片微塵,他說它是“坦然安臥”。他說老柏樹也是如此,它看它周圍的生命,他說是鎮(zhèn)定地看著,那種從容淡定,體現了更高的境界。(學生點頭、領悟)師:史鐵生失魂落魄的時候,地壇包容了他,啟迪了他;他心灰意冷的時候,母親又給了他隱忍和堅定;當母親去世、當離開地壇,他又碰上了一位很好的妻子,翻譯家陳希米女士,他的妻子犧牲了自己很多的事業(yè)。他在隨筆《重病之時》中寫道:“妻子沒日沒夜地守護著我,任何時候睜開眼,都見她在我身旁,我看她,也像那群孩子中的一個。我說:‘這一回,恐怕真是要結束了。’她說:‘不會。’我真的活過來。我把夢里的情景告訴妻子,她反倒脆弱起來,待我把那支歌唱給她聽,她已是淚眼漣漣。”師:1998年元旦,腎病不斷加重的他開始接受透析并開始創(chuàng)作《病隙碎筆》,2001年,每個星期差不多都要拿出兩天或三天時間到醫(yī)院去透析,一做就要花大半天時間。病余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所以說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后來《病隙碎筆--史鐵生人生筆記》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散文作品獎。師:史鐵生的經歷讓我想了很多很多。(播放課件:《千手觀音》和殘奧會比賽畫面。)春晚上我們看到了聾啞人表演的《千手觀音》,殘奧會上我們看到殘疾運動員在靜靜地等待比賽。而這篇文章給與我們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寫景可以抒發(fā)哲理、寫景要從細節(jié)入手要有物質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對珍愛生命的教育。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畏困難,善待生命,有所作為!師: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下課!問題:1.請指出這則教學實錄(片段)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存在什么不足。
讀《阿房宮賦》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剛才大家提出了一些問題,剩下的這點時間我們解決其中的幾個,其余的課后可以互相討論解決,把參考答案及研究過程寫到作業(yè)本上。師:“一日之內,一宮之間”這句話怎么理解呢?生:是句子怎么翻譯,還是這句話在文中的內容如何理解?師:就是這句話跟前文有什么關系?哪位同學解決一下。請一位同學回答。生:可能把氣候當成地理上的氣候,是對上文兩句話的概括。師:大家一起把前后兩句話看一下,文中的“冷”“暖”是寫自然氣候的冷暖還是寫人的感受的冷暖?生:我覺得應該是人的感受。師:用“冷”“暖”表現阿房宮的大也不算錯,但是寫主觀感受要更切合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還有同學問兩個詞“王子皇孫”,是男是女?在這里老師告訴大家主要是指女。師:“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有沒有同學把這個意思串一串。我們可以把問題解剖開思考。“一人”指誰?生:“秦始皇”。師:“可憐焦土”,大家對“焦土”如何理解?生:可憐化成了焦土。生:可憐變成了焦土。(經過討論,同學傾向于第二種)(越讀這個文章就越短,到最后剩下了幾個句子)教師投影: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亡亦可謂()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將下面的詞填入上方的括號中:雄\大\眾\多\靡\極\速\矣。問題:分析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的。
閱讀《登高》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同學們愿意聽電影故事嗎?生:愿意!師:不過,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凄楚悲涼的故事。聽完心情會很沉重。我還給大家提個要求。因為是電影故事,請大家邊聽邊在腦海中把這個故事補充轉化成電影畫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電影攝影師”,一定能夠在大腦中把畫面構想得很逼真,而且每人都要切實地身臨其境去體會。大家能做到嗎?生:能。師(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一千兩百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蕭瑟的秋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從山下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音樂《二泉映月》,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課堂中氣氛凝重,有些學生流下淚來)師:大家聽完這個故事,知道這個老人是誰嗎?生:是杜甫。生:老師,請您再朗誦一遍吧?。ㄔ撋t著臉,噙著眼淚,全體學生都應聲附和)師:老師朗誦得好嗎?還沒聽夠呀。生:好,還想再聽。(師再朗誦,學生跟讀)師:大家讀得相當棒!我猜一定比平時讀得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生:老師,你很動情。你感染了我們大家,我們被不知不覺感動了。師:那么,老師為什么很動情?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這首詩。師:了解還是理解?生:理解。師:對,要想讀好,首先得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作“文如--”生:文如其人。問題:分析教師是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詩歌的。
感恩常在①海,給了魚兒一片蔚藍的天空,魚兒,給了海一片生機;大地,給了孕育樹木成長的潤土,樹,也反饋給大地一片陰涼;天空,給了鳥兒自由翱翔的天堂,鳥兒,也賦予天空一片快樂。天地萬物,心懷感恩在自然中互相給予,而我們人類更要懂得感恩。②在上周星期四下午,學校舉行了一場“感恩勵志”報告會。那時烈日高照,同學個個抱怨,恨不得飛回教室乘涼。但沒過多久,同學們就被楊老師的精彩演講所折服,沉浸在感恩的氣氛當中,早已忘卻炎熱。③座談主角楊華永老師,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洪亮的聲音和飽滿的激情,給我的第一驚喜是那極強的說服力。④楊老師在音樂的渲染下,圍繞“感恩”主題說了無數催人淚下的故事,講了一幅幅觸動人心的場景。他問我們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我們鴉口無言;他問我們是否知道父母每天在做什么,我們仍是沉默;他問我們曾經是否與父母爭吵,不理解父母,我們滿臉愧色。他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難分輕重的,天底下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母親愛護自己的兒女,從未考慮過任何回報。母親為孩子的呀呀學語而開顏,為兒女的成功而微笑??稍谏钪型缓雎缘氖侨缟降母赣H。父親總扮演著一個嚴厲的角色,但誰能體會嚴厲也是一種催人奮起,促人前行的愛呢?父愛往往含蓄,極少母愛的細雨柔聲。母親把愛寫進柔和的眼波,父親卻把愛深沉埋在心里。而我們的第二任父母--老師,他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撒下了自己的心血,我們能不尊師嗎?試問萬物對我們的恩澤,我們怎能不加以回報呢?⑤楊老師的演講太精彩、太有感染力了,說到了我們的心坎里去了,讓我們淚流滿面,精神得以新的洗禮。此時的我們不再被烈日所擾,而是沉浸在這感人至極的氛圍內。楊老師讓許多同學拿出勇氣,走向舞臺,吐露心聲,但我很懦弱,我沒有勇氣,只能任淚水順頰而下。雖沒上臺,但我內心也懂得感恩的重要性。⑥生命的整體相互依存,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每一樣東西。無論是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中,我們要感恩大自然的庇佑,感恩父母親的養(yǎng)育,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溫暖,感恩花草魚蟲;感恩苦難逆境。⑦小草心存感恩,開出艷麗的花兒回報陽光雨露;小鳥心存感恩,用婉轉動聽的歌兒回報大樹;大樹心存感恩.以郁郁蔥蔥的枝葉回報大地……⑧朋友,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成長吧!讓我們永遠沐浴在愛的陽光中,徜徉在恩惠的海洋中吧!問題:1.請從第④⑤⑥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和一處病句,并分別改正。2.請指出該習作的兩個優(yōu)點,并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渠清如許①你曾極度自信,我引以為榮的華夏文化?、谀愕囊灰u長衫,歷經千載風塵,堅守著“謙謙君子”的信念,履行著“非禮勿動”的公約,終贏得“禮儀之邦”的聲譽!然而有一天,魯迅先生以尖刻的語調,講述了一幕鬧劇:電車里,幾個儒生謙和有禮,為一個空位揖首相讓。開車時,這些依舊站立的“君子”在謙讓中摔倒。魯迅的指責,刺中了千百年不曾治愈的沉疴!③你的一紙錦繡,唱出過“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纏綿,吟出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悲凄,終熏陶出精通音律、擅長書畫的后主,斷送了一國江山。直到有一天,蘇軾的“大江東去”撲面而來,洗滌了詞曲中酸澀的腐朽,開辟了雄渾豪邁的新天地。這才是華夏攝人心魄的大氣。④你的精美八股,沿襲數朝,淘出精英無數,他們滿腹經綸,妙筆生花。面對前來朝拜的洋人,他們以“異類”相待;面對精良的炮艦,他們不屑一顧。終于有一天,噴火的槍炮擊落了他的花翎,這才生出“洋務救國”的念頭。近代的恥辱,在無上的自信里拉開帷幕。近乎固執(zhí)的堅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訓的你廣開言路,以海納百川的大度接納著各式外來文化--⑤你粗爆地推倒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鮮紅的檀木。一位老人頹然蹲下,用手撫摸著花紋精致的磚瓦,用哽咽的語調講述著關于老屋的故事--和歷史一樣綿長,和畫檐一樣精美的故事。你的勇氣,是否來自于一張有著“現代化”標題的城市規(guī)化圖呢?⑥你堅決地將發(fā)黃的古籍投入烈火,似乎要焚燒掉這百年的恥辱。你取下黑山白水的丹青,換成印刷考究的廣告;你合上沉重的史書,轉而品玩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所以,孩子們不知“孔融讓梨”的典故,愈加驕縱,愈加頑劣。你的取舍,是源于一張有著“現代化”標題的參考說明?⑦你仍然錯了。⑧先賢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種文化若要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納新;一種文化若要延綿不絕,更需要堅守自己。⑨過分相信自我使你腐朽,盲目追隨他人使你迷失。渠清如許,我深愛的華夏文化,在與外界的交流中,你能否清澈如許,流淌依舊呢?問題:1.在第⑤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改正;第⑥段中有一個病句,找出并改正。2.點評這篇習作的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