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常與較粗顆粒相摻雜,疏松而不均勻,透水性較好,易于壓縮固結
B.顆粒較細,孔隙比大,強度低,底部含有貝殼和生物殘骸碎屑
C.孔隙比大,結構疏松,含水量高
D.常與薄層(或透鏡體)砂交錯沉積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巖溶發(fā)育情況、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河谷和分水嶺的地下水位,對水庫巖溶滲漏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B.調(diào)查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主要喀斯特通道的延伸和連通情況,隔水層的分布、隔水性能及封閉條件,地下水的補排條件及地下水分水嶺的位置、水位,估算滲透量,初步評價滲漏對建庫的影響程度和處理的可能性等
C.查明地下水位及其動態(tài),相對隔水層的分布、厚度和延續(xù)性,巖溶滲漏的性質,主要滲漏通道的位置、形態(tài)和規(guī)模,估算滲漏量,提出防滲處理的范圍和深度
D.核定壩基、壩肩和滲漏地段的防滲處理范圍
A.Se<15%
B.15%≤Se<35%
C.35%≤Se<70%
D.Se≥70%
A.aω≤0.55
B.0.55<aω≤0.70
C.0.70<aω≤0.85
D.0.85<aω≤1.O0
A.進行1/50000~1/25000巖溶水文地質測繪,測繪范圍應包括分水嶺和鄰谷
B.進行1/50000~1/10000巖溶水文地質測繪,測繪范圍包括鄰谷、河間地塊和壩下游地段,對產(chǎn)生滲漏地區(qū)可采用鉆探和物探了解巖溶及地下水位等,并進行長期觀測,觀測時間不應少于1個水文年
C.嚴重滲漏地段采用1/10000~1/2000巖溶水文地質測繪,測繪范圍包括可能滲漏通道及進出15地段,進行洞穴追索,利用各種物探手段了解巖溶和強透水帶的空間位置。對可能滲漏的含水層不應少于2個鉆孔了解地下水位,進行連通試驗,了解洞穴的連通性和地下水的流向,也可進行大降深抽水和堵水試驗,進行鉆孔地下水位、巖溶泉、暗河的動態(tài)觀測等
D.進行專門性補充勘察和地下水長期觀測
A.5~10
B.8~15
C.10~20
D.12~25
最新試題
膨脹土地區(qū)的勘探點數(shù)量宜比非膨脹土地區(qū)適當增加,并應有一定數(shù)量的探井,其中取樣勘探孔不應少于全部孔數(shù)的(),在地貌單元邊界附近及典型地貌地段均應布置勘探孔。
常見的黃土抗剪強度的內(nèi)摩擦角為()。
巖溶發(fā)育的基本條件不包括()。
溫度達到或低于0℃并含有固相水的各類土,稱為凍土。凍土分為多年凍土和季節(jié)凍土。多年凍土是指凍結狀態(tài)大于等于()年的土。
某河谷兩岸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與鄰谷間存在地下水分水嶺,谷坡地段巖溶發(fā)育,巖層透水性強,地下水水力坡降隨巖溶發(fā)育程度的加強而變緩。按照河谷區(qū)巖溶地下水動力在垂直剖面上的特征應屬于()。
濕陷性黃土的勘察,取土勘探點中應有一定數(shù)量的探井,在Ⅲ、Ⅳ級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探井數(shù)量不得少于全部勘探點的()。
紅黏土是碳酸鹽巖經(jīng)紅土化作用形成的,其液限一般等于或大于()。
巖溶發(fā)育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包括()。
巖土中易溶鹽含量大于(),且具有溶陷、鹽脹、腐蝕等特性時,稱為鹽漬巖土。
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業(yè)廢料或生活垃圾等雜物的填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