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有教師上柳宗元的《江雪》這篇課文,將整首詩翻譯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沒有鳥飛了,千萬條道路上見不到人影。只有一條小船上坐著一個披蓑衣的老頭;盡管天下著大雪,江水冷冷,但他還是一個人在釣著魚。”然后問學生“懂了嗎”。
案例二:有位教師這樣給學生講解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時候的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叫董庭蘭。他要離開朋友們到別的地方去了,詩人高適寫了這首詩送他。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太陽下山了,天空布滿黃云,北風吹著,大雁飛著,白雪紛紛揚揚地下著。庭蘭啊,別發(fā)愁,別擔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你的琴彈得這樣好,你的名氣這樣大,天底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最新試題
第一學段要求掌握漢字的()和常用的(),能按筆順規(guī)則寫字,注意()。
識字的評價,要考察學生()、()、()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字,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字,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字。
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水平。
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jù)各學段的要求,通過()、()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和(),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作()的過程。
閱讀教學是()、()、()、()之間對話的過程。
語文學段目標與內容從()、()、()、()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