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柏恩,1965
B.舒茨,1964
C.舒茨,1963
D.柏恩,1964
E.舒茨,1965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角色扮演
B.P-A-C分析
C.敏感性訓練
D.相互作用分析理論
E.心理宣泄
A.相互作用分析理論
B.人際交往的三維理論
C.歸因理論
D.平衡理論
E.認知失調(diào)論
A.微笑、傷心和憤怒
B.微笑、言語表情和身體表情
C.微笑、面部表情和言語表情
D.言語表情、面部表情和身體表情
E.微笑、面部表情和身體表情
A.樂于交往
B.廣泛交往
C.敢于交往
D.善于交往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質(zhì)
哪些不是維持與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交往的原則()。
①相互性原則
②自我保護價值原則
③包容原則
④交換性原則
⑤溝通原則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E.③⑤
最新試題
文化變遷最主要的動力是()。
試圖以行為主義來解釋人們社會行為的學說是()。
麥孤獨和弗洛伊德都是什么理論的代表人物()。
愛跳舞的張大媽有許多“舞友”,喜歡打麻將的張大爺有許多“麻友”,這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中()。
“思鄉(xiāng)病”這種心身性障礙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叫做()。
許多男士將對方容貌放在擇偶的第一要求,這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中()。
大家都喜歡淳樸的孫軍,覺得他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自然的質(zhì)樸,不做作,對人真誠友好,這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中()。
溝通發(fā)生時的情境,指的是()。
海德提出的著名理論是()。
個體在不同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中,對不同的要求產(chǎn)生不相容的現(xiàn)象,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