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到萬
學習文化知識能不能走終南捷徑呢?這是許多初學的同志時常提出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過于籠統。一定說能或不能,都不恰當。這要看學習的是什么人,學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說,學文化應該一點一滴地慢慢積累,特別是初學的人不宜要求過急。
“文化”這個詞兒在外國文里是一個字;這個字的字義,本來就是積累的意思。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更早就重視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這是符合于一般學習規(guī)律的正確方法。因為學習不但要靠理解力,還要靠記憶力。而無論一個人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有多強,他要理解和記住剛學會的東西,總要有一個過程。哪一個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學會,其結果必定要吃大虧。(《從三到萬》)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現在科學發(fā)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保ā赌现萘吕笾Φぁ罚@句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對《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中“就像偶爾被發(fā)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的意思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紫檀沒有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請概括回答,答案含標點在內不能超過25個字)
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父親卻勸“我”不必催促,你認同父親的這種做法嗎?說說你的看法。
依照選文《論真性情》的觀點,請你從下面文化名人或者文學形象中選取一個,結合與其相關的文學作品對他是否有真性情進行評析。陶淵明、蘇軾、《孤獨之旅》中的杜小康
小屋的出現,()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景的內容。
文中的“幾乎”能否去掉?為什么?
乾隆時期,工匠們造了一個兩層樓高的紫檀大鐘,乾隆知道后為什么大發(fā)雷霆?
“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保ā段业目罩袠情w》)對這句話分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賈平凹的散文總是讓人有親切之感,有警醒之感。親切來自他的細膩,而警醒則來自他的敏銳。”圍繞這一評價,將你的閱讀心得寫下來。寫作提示:①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方向來寫,也可以二者結合起來寫,如果另有其他獨到的收獲也可以寫;②不少于150字;③書寫規(guī)范,卷面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