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裴斯泰洛齊
B.赫胥黎
C.杜威
D.赫爾巴特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康德
B.赫爾巴特
C.裴斯泰洛齊
D.羅蒙諾索夫
A.宮廷學校
B.職官學校
C.泥板書舍
D.僧侶學校
A.服從教會
B.尊敬神甫
C.不許結婚
D.保衛(wèi)領土與邦國
A.習得心理學
B.個體心理學
C.學習心理學
D.應用心理學
A.《大教學論》
B.《理想國》
C.《愛彌爾》
D.《普通教育學》
最新試題
蘇聯(lián)在20世紀50年代再次開啟重視勞動教育的新一輪教育改革,這次改革的最根本的特點是()
下列關于德國中等教育發(fā)展的說法錯誤的是()
沒有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產生影響的思潮是()
()的出臺,標志著日本教育從此前的“寬松教育”向“扎實學力教育”的轉向,代表了未來日本基礎教育的整體走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教育領域出現(xiàn)了“教育荒廢”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兒童惡作劇、逃學、行為不良、校內暴力、家庭暴力,以及由于激烈的考試競爭,出現(xiàn)所謂問題教師,學校出現(xiàn)大量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為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政府出臺了()
下列不是“臨時教育審議會”(簡稱“臨教審”)的貢獻的是()
下列各項改革措施中,不屬于《改組和統(tǒng)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的是()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教育質量逐步得到加強,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指出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同無產階級的政治相聯(lián)系,整個蘇聯(lián)的教育事業(yè)必須貫徹無產階級精神和注重共產主義道德的培養(yǎng),為無產階級專政服務,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教育家是()
德國19世紀的柏林大學與17—18世紀新大學運動中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