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朱光潛《咬文嚼字》(節(jié)選)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jù)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見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得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云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纯催@些實例,“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v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都t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
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這番話不免啰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鳎覀儽仨氂幸蛔植豢戏潘傻闹攪?。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更復射,終不能復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蚋臑椋簢L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課文介紹《咬文嚼字》是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撰寫于1943年。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領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領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單元導語這個單元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這些文章或探討藝術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xiàn)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啟發(fā)我們?nèi)ヌ接懩承﹩栴},加深我們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鑒賞的認識。學習本單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最好能夠調(diào)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作一番比較。不妨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這對于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增強文藝評論能力,當會大有裨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規(guī)定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學生情況高中二年級,班級人數(shù)45人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條件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問題:1.請閱讀以上《咬文嚼字》課文節(jié)選,并結(jié)合高中課文《咬文嚼字》全文,為其設計教學目標并說明教學方法。2.請為本文設計一則課堂導入語,并說明課堂導入的作用。3.請為《咬文嚼字》設計一則思考題(需給出參考答案),并說明設計意圖。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幾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這樣,隨便找?guī)组g房子,拉幾個人就開始生產(chǎn),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廠就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B.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這句詩大膽地運用夸張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積在詩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盡致。
C.在這場抗擊“非典”的戰(zhàn)役中,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始終戰(zhàn)斗在最前戰(zhàn),他們中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
D.看到電視畫面上數(shù)百頭藏羚羊被盜獵分子槍殺而橫尸荒野的慘狀,我們無不感到義憤填膺,恨不得立即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
A.引入資料恰當,能夠引導學生“破解馬謖之‘急’的密碼”
B.教師對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合理,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了依據(jù)
C.由第一則材料可以看出,馬謖絕非等閑之輩,暗示他的失敗僅從輕敵、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夠透徹
D.兩則材料的使用重復,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答案的角度一致
A.講解“訪談需保持互動性交流”時,教師播放了楊瀾采訪余秋雨教授的視頻片段,旨在讓學生學習楊瀾的互動方式
B.講解“訪談中的預備提問及方法”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舉例介紹了《東方時空》記者采訪作家蕭乾夫人文沽女士時所用的提問
C.講解“訪談中的即興提問及方法”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舉例介紹上海衛(wèi)視《財富人生》主持人葉蓉與明基電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經(jīng)理曾文祺之間的訪談片段
D.講解“訪談需保持互動性交流”時,教師想舉楊瀾的訪談藝術進行說明,首先用幻燈片進行楊瀾生平簡介
A.要通過文本閱讀和鑒賞,使學生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像力和審美力
B.文章題目的作用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文本鑒賞的有效途徑之一
C.感受優(yōu)美、體會作用、辨別色彩、體會效果,這些都屬于文本鑒賞范疇的要求
D.低年級的詩歌鑒賞,可采用解讀文章題目的方式
最新試題
某教師選擇羅森塔爾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開設選修課程,這一課程屬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系列中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xiàn)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边@一能力發(fā)展要求側(cè)重達成的課程目標是()
學習完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后,學生對修辭手法的使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常見修辭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師將“掌握契訶夫的生平事跡”作為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之一。下面對該教學目標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老師在講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語后置句,就舉出以下例子請同學們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在教學《囚綠記》時,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其主題,其中正確的是()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帶有插圖的教科書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純文本的教科書。從語文教材的構(gòu)成來看,插圖屬于語文教科書的哪一個系統(tǒng)?()
某選修教材設置了“語言的藝術”選讀專題,這一專題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系列中所屬的系列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qū)W生提出若干問題,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回答,教師都是以“好”“很好”“不錯”等評價。以下選項中對該教師做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學習完《竇娥冤》后,學生對文中竇娥的三樁誓愿進行總結(jié),以下總結(jié)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