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文化產業(yè)博覽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以促進海峽兩岸圖書交流與合作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也同期舉行。本屆博覽會參展規(guī)模與成交額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材料體現(xiàn)的文化傳播的途徑有()
①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
②通過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來傳播文化
③通過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來進行文化傳播
④通過展銷圖書的文化活動來進行文化傳播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決定
B.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C.體育是特有的傳承文化的活動
D.體育促進民族文化繁榮
A.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于促進中德文化交流
B.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C.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內涵,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D.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使不同民族文化走向趨同
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2012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已實現(xiàn)“達到GDP的4%”的目標。從文化生活角度看。國家重視教育的投入,是因為()
①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②教育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
③當代綜合國力竟爭越來越以教育和科技實力為基礎
④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近期,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讓坦桑尼亞老百姓了解到中國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該劇在翻譯成斯瓦西里語時,“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稱呼只能簡單處理為“哥哥、姐姐。這表明()
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④文化交流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A.文化只有消弱民族特色才能走向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趨同
D.世界各國文化都具有包容性
最新試題
2011年1月15日至20日,河南省“兩會”勝利召開。文化教育問題成為此次“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重要話題。以下是文藝界代表在分組討論時的發(fā)言。文藝界代表:近日,在深圳評出的改革開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中,只有《吉祥三寶》這一首是2000年以后創(chuàng)作的。盡管近年來流行歌壇紅紅火火,每年新歌層出不窮,但真正的精品卻寥寥無幾,也不乏品位低下的產品,這令許多音樂人憂心不已。結合“走進文化生活”相關知識,從文藝界代表的發(fā)言中,你能領悟到什么道理?
當前。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行動不斷加強,但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某些國產電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藝粗糙、營銷手段落后等,在國際電影界備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國交響樂團在德國演奏了改編制作的交響京劇《貴妃醉酒》,以德國人喜愛的形式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京劇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結合材料,運用文化交流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相關知識,談談對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的認識。
小吳考進某大學學習設計專業(yè)后,客觀分析了自己的情況:一方面基礎知識扎實、能吃苦耐勞,另一方面缺少社會經驗、家境貧困。據(jù)此,他制定了大學四年的發(fā)展規(guī)劃: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既能解決學習生活費用,又為將來就業(yè)積累經驗。一家以生產出口文化產品的企業(yè)征集改良產品的“金點子”,小吳經過調查研究,為該企業(yè)提供了以下建議:一是在產品中注入中國文化元素;二是改進產品的外觀設計,使產品適應進口國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三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宣傳產品。小吳的建議為這家出口企業(yè)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他也因此獲得了豐厚報酬。閱讀材料,請你分析小吳的“金點子”所體現(xiàn)的文化生活道理。
結合材料,說明十字繡藝術產生和傳播過程中體現(xiàn)的文化生活道理。
加強自主品牌的培育和發(fā)展,是中國經濟創(chuàng)新驅動的內在要求。當前,一些外國用戶在接受中國品牌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障礙。有人認為,語言、品牌等文化因素難以為外國用戶所理解和認同是一個重要原因。運用“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的知識,說明應該如何增進外國用戶對中國品牌的理解和認同。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發(fā)展在很長時間、很大程度上被遮蔽、被誤讀。不假思索地粉飾與不由自主地妖魔化,都無法把一個真實的中國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強調指出,要加強公共外交,廣泛開展民間友好交流,推動人文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注:公共外交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對外國公眾說明本國情況,以取得外國公眾對本國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種活動。中國的公共外交,是向世界上的人們說明中國自己,說明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內外政策等。)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加強公共外交,推動人文交流。
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特征的相關知識,分析蘇繡藝術得以發(fā)揚光大的理論依據(jù)。
結合材料二,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只要是政府的決定,我們都堅決支持”觀點的思維缺陷。
2011年10月,由教育部研制的“漢語能力測試”率先在上海、江蘇等地試水。據(jù)稱,此舉旨在遏止國人提筆忘字、滿口洋文、淡漠漢語的現(xiàn)象,復興傳承數(shù)千年的母語文化。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語言,漢字又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推出“漢語能力測試”不啻為中國人復興母語的新嘗試。在現(xiàn)階段,西方文化在不經意間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和行為理念,我們的母語及母語文化處于邊緣狀態(tài);重應試教育而輕母語能力培養(yǎng),導致學生母語修養(yǎng)的缺失。有的人連母語文章都寫不通順,母語的工具——漢字都寫不準確,何以談母語的文化傳承呢?輿論認為,在全球化浪潮洶涌的今天,僅此一項考試不足以擔當此重任。惟有發(fā)掘漢字乃至漢語的深層文化內涵,致其熠熠生輝,母語才具備足夠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關知識,說明如何復興母語文化及其原因。
結合材料,從生活與哲學角度,就更好地傳承景泰藍工藝提兩條方法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