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有38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文化遺產()
①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有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④主要被用來開發(fā)旅游資源,促進經濟發(fā)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文化一體化。”這種觀點()
①肯定了各種文化間的差異會逐步消除
②肯定了經濟對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
③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生命力
④否認了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生活中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有()
①商業(yè)貿易
②人口遷徙
③教育
④家庭聚會
⑤電子網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2010年12月13日,黃山紀念入選世界雙遺產20周年。20多年來,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黃山風景區(qū)自覺遵守《世界遺產公約》,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世界遺產地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遺產教育的典范和標桿。文化遺產()
①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有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④是具有開發(fā)利用價值的可再生資源,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010年10月16日晚,一官二代醉酒駕車在河北大學超市門口撞倒兩名女生,造成一死一傷的慘劇后,竟然繼續(xù)去校內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學生和保安攔下后高喊“我爸是李剛!”事發(fā)以后,“我爸是李剛”迅速紅遍整個網絡。一些論壇舉辦名為“我爸是李剛”的網絡造句大賽,參與人數多達5萬。這一事件表明()
①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的源泉
②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中華文化發(fā)展離不開網絡的進步
④互聯網具有傳播同網、全球同時、受眾主動、雙向互動的特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互相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B.相互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fā)展
C.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D.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
最新試題
結合材料二,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只要是政府的決定,我們都堅決支持”觀點的思維缺陷。
2012年10月18日,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開幕。吸引世界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演出團體、200多個國際文化機構、舉辦3000多場活動、預計惠及450余萬人次觀眾的這一藝術節(jié),已成為影響深遠的國際文化交流盛會,亦是一座面向世界展示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氣魄的“中國舞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組委會主任、文化部部長蔡武說:“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正在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推進中外藝術合作和交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依據。
飛天夢想、千年夙愿。經過幾代航天科研人員努力和奮斗,中國航天的傳奇還在續(xù)寫: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行“三步走戰(zhàn)略”:第一步是發(fā)射無人和載人飛船,第一步的任務已經完成;第二步是繼續(xù)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發(fā)射神六、神七標志著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要一環(huán),2011年9月29日升空的天宮一號和將于11月升空的“神八”則要首度驗證中國人自己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由于中國航天人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和掌握探索太空前沿技術,目前我國航天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前進,基本上沒有走彎路。結合材料用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分析我國航天事業(yè)所取得的成就。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我國是如何實現讓世界了解蘇繡,讓蘇繡走向世界的。
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特征的相關知識,分析蘇繡藝術得以發(fā)揚光大的理論依據。
2011年10月,由教育部研制的“漢語能力測試”率先在上海、江蘇等地試水。據稱,此舉旨在遏止國人提筆忘字、滿口洋文、淡漠漢語的現象,復興傳承數千年的母語文化。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語言,漢字又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推出“漢語能力測試”不啻為中國人復興母語的新嘗試。在現階段,西方文化在不經意間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和行為理念,我們的母語及母語文化處于邊緣狀態(tài);重應試教育而輕母語能力培養(yǎng),導致學生母語修養(yǎng)的缺失。有的人連母語文章都寫不通順,母語的工具——漢字都寫不準確,何以談母語的文化傳承呢?輿論認為,在全球化浪潮洶涌的今天,僅此一項考試不足以擔當此重任。惟有發(fā)掘漢字乃至漢語的深層文化內涵,致其熠熠生輝,母語才具備足夠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關知識,說明如何復興母語文化及其原因。
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辦。某校高二(1)班同學以“走進博覽、聚焦安徽”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同學們通過查閱、上網等途徑收集資料,組織課堂討論,發(fā)表看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整體布局體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現古代四大發(fā)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館以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fā)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
材料:以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的中國元素在全球商業(yè)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2》在中國取得不菲的票房收入。其中,皮影剪紙燈籠花轎,亭臺樓閣寶塔城堡,小橋流水小巷古道,國粹鳳凰國寶熊貓……“中國元素”元所不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推廣時,也開始加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吉利汽車在法蘭克福車展上用原汁原味的京劇臉譜做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參觀者駐足;王老吉在自由女神像之下,用中國式的“紅”,邀請世界人民光臨北京奧運會,吸引了諸多美國人的關注·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中國元素在全球商業(yè)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
當前。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行動不斷加強,但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某些國產電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藝粗糙、營銷手段落后等,在國際電影界備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國交響樂團在德國演奏了改編制作的交響京劇《貴妃醉酒》,以德國人喜愛的形式充分展現了中國京劇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結合材料,運用文化交流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相關知識,談談對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的認識。
2011年3月30日晚,一部反映中國石油工人無私奉獻、攻堅克難的新編京劇《魂系油氣田》在成都西南劇院首演,2個小時的精彩演出讓觀眾深受感動,演出獲得巨大成功。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20世紀初,受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影響,京劇創(chuàng)作進入輝煌時期,并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008年2月,教育部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有關京劇教學的內容,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將15首京劇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年級,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推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京劇的發(fā)展與推廣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