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不得直接填筑于冰凍地區(qū)三、四級公路下路床的填料是()。

A.濕粘土
B.弱膨脹土
C.紅粘土
D.粉質土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背景資料
某山嶺隧道為單洞雙向兩車道公路隧道,其起訖樁號為K68+238~K69+538,隧道長1300m。該隧道設計圖中描述的地質情況為:K68+238~K68+298段以及K69+498~K69+538段為洞口淺埋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出露巖體極破碎,呈碎、裂狀;K68+298~K68+598段和K69+008~K69+498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巖體為較堅硬巖,巖體較破碎,裂隙較發(fā)育且有夾泥,其中,K68+398~K68+489段隧道的最小埋深為80m;K68+598~K69+008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巖體為較堅硬巖,巖體較為完整,呈塊狀體或中厚層結構,裂隙面內夾軟塑狀黃泥。
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單位對該隧道的圍巖進行了分級。按安全、經濟原則從
①全斷面法、
②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
③雙側壁導坑法中比選出了一種淺埋段隧道施工方法。
事件二:根據設計要求,施工單位計劃對K68+398~K68+489段隧道實施監(jiān)控,量測項目有:洞內外觀察、地表下沉、鋼架內力和外力、圍巖壓力、周邊位移、拱頂下沉、錨桿軸力等。
事件三:施工單位在K68+690~K68+693段初期支護施工時,首先采用激光斷面儀對該段隧道開挖斷面的超欠挖情況進行測量,檢驗合格后,采用干噴技術,利用掛模的方式噴射混凝士,并對噴射混凝土強度等實測項目進行了實測。
事件四:在二次初砌施工前,施工單位發(fā)現K68+328~K68+368段多處出現了噴射混凝土掉落的現象,掉落處原巖表面殘留有黃泥。施工單位提出了掉落段的處治方法,并進行了復噴施工。

判斷隧道各段圍巖的級別。指出事件一中比選出的施工方法。
2.問答題

背景資料
某山嶺隧道為單洞雙向兩車道公路隧道,其起訖樁號為K68+238~K69+538,隧道長1300m。該隧道設計圖中描述的地質情況為:K68+238~K68+298段以及K69+498~K69+538段為洞口淺埋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出露巖體極破碎,呈碎、裂狀;K68+298~K68+598段和K69+008~K69+498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巖體為較堅硬巖,巖體較破碎,裂隙較發(fā)育且有夾泥,其中,K68+398~K68+489段隧道的最小埋深為80m;K68+598~K69+008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巖體為較堅硬巖,巖體較為完整,呈塊狀體或中厚層結構,裂隙面內夾軟塑狀黃泥。
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單位對該隧道的圍巖進行了分級。按安全、經濟原則從
①全斷面法、
②環(huán)形開挖留核心土法、
③雙側壁導坑法中比選出了一種淺埋段隧道施工方法。
事件二:根據設計要求,施工單位計劃對K68+398~K68+489段隧道實施監(jiān)控,量測項目有:洞內外觀察、地表下沉、鋼架內力和外力、圍巖壓力、周邊位移、拱頂下沉、錨桿軸力等。
事件三:施工單位在K68+690~K68+693段初期支護施工時,首先采用激光斷面儀對該段隧道開挖斷面的超欠挖情況進行測量,檢驗合格后,采用干噴技術,利用掛模的方式噴射混凝士,并對噴射混凝土強度等實測項目進行了實測。
事件四:在二次初砌施工前,施工單位發(fā)現K68+328~K68+368段多處出現了噴射混凝土掉落的現象,掉落處原巖表面殘留有黃泥。施工單位提出了掉落段的處治方法,并進行了復噴施工。

指出事件三施工中的錯誤,補充噴射混凝土質量檢驗實測項目的漏項。
4.問答題

背景資料
某10聯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地處山嶺重丘區(qū),跨越河谷,起點與另一特大橋相連,終點與一隧道相連。部分橋跨布置示意圖如圖4-1所示。

圖4-1部分橋跨布置示意圖
該項目在招投標和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招標文件中的設計文件推薦連續(xù)箱梁采用移動模架法施工,因現場場地受阻、模架在該橋梁終點處的隧道內拼裝,然后前移逐孔施工。但某施工單位進場后,發(fā)現隧道標未開工(另一施工單位承擔該隧道施工),無法按時提供移動模架拼裝場地。經橋梁施工單位提出,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監(jiān)理單位確認,暫緩第十聯施工,而從第九聯開始施工。因第九聯橋墩墩身較高,移動模架采用橋下組拼、整體垂直提升安裝方案,第十聯箱梁待隧道貫通后采用樁柱梁式支架(第十聯支架布置示意圖見圖4-2)施工,由此造成工期推遲一個月。上述方案上報相關單位并經批復后開始施工,根據相關規(guī)定,施工單位提出了以下索賠要求:
①移動模架橋下組拼場地處理費用;
②工期延長一個月按天索賠增加的現場管理費;
③移動模架垂直提升安裝費用;
④第十聯支架攤銷費用;
⑤因第十聯改為支架而損失的模架攤銷費。

事件二:圖4-2所示的樁柱梁式支架由樁基礎、鋼管柱、卸落裝置、貝雷片、型鋼、聯接件等組成,支架按設計計算設置了施工預拱度。組拼完成后,按相關要求進行檢驗及加載預壓試驗,滿足要求后投入使用。
事件三:施工單位按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范》要求,編制了支架施工專項方案,該方案經施工單位審核,由技術負責人簽字后,報監(jiān)理工程師審查批準后實施。

結合圖4-2與事件二,指出型鋼、卸落裝置、貝雷片分別對應圖4-2中的A~H中的哪個編號?說明應根據哪些因素來確定卸落裝置的型式?
5.單項選擇題關于鋼筋加工場的說法,錯誤的是()。

A.鋼筋應墊高堆放,離地20cm以上,下部支點應以保證鋼筋不變形為原則
B.頂棚及架構原則上應采用木結構搭設
C.鋼筋加工場應做硬化處理
D.場地四周應設置排水溝

6.問答題

某施工單位承建了一段二級公路路基工程,其中K3+220~K3+650為高填方路堤。路基填方高度最高為21.2m,地面以下有約6m的軟土層。施工單位采用強夯處理地基,采用水平分層填筑路堤。高鎮(zhèn)方路堤樓斷面示意圖如圖所示。

注:本圖單位以cm計,路基兩側超寬填筑50cm。
高填方路堤橫斷面示意圖
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單位在已碾壓整平的場地內做好了周邊排水溝,布設了豎向排水體,并在強夯區(qū)地表鋪設了墊層。在施工場地內選擇一塊有代表性的地段作為試驗區(qū),面積200m2。試夯結束后在規(guī)定時間段內,對試夯現場進行檢測,井與試夯前測試數據進行對比,以檢驗設備及夯擊能是否滿足要求,確定間歇時間、夯擊間距、夯擊次數等施工參數,確定強夯處理的施工工藝。強夯處理范圍為坡腳邊緣。
事件二:施工單位確定的強夯施工工序主要包括:
①夯點布設、
②施工準備、
③場地平整、
④試夯、
⑤主夯、
⑥檢查驗收、
⑦副務、
⑧滿夯。
事件三:施工期間,施工單位對高填方路堤進行了動態(tài)觀察,即沉降觀測,用路堤中心線地面沉降速率每晝夜不大于10-15mm控制路堤穩(wěn)定性。

分別寫出圖1中標注H以及A所對應的術語名稱。強夯區(qū)鋪設的墊層材料采用哪種類型?試列舉兩種具體材料。
7.多項選擇題根據《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其他工程費中施工輔助費包括()。

A.機械工具使用費
B.勘察試驗費
C.工程定位復測費
D.工程點交、場地清理費
E.臨時水井、水塔修建費

9.多項選擇題可用于隧道二次襯砌的施工機械設備有()。

A.錨桿臺車
B.混凝土噴射機
C.混凝土攪拌站
D.攪拌運輸車
E.混凝土輸送泵

10.問答題

背景資料
某10聯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地處山嶺重丘區(qū),跨越河谷,起點與另一特大橋相連,終點與一隧道相連。部分橋跨布置示意圖如圖4-1所示。

圖4-1部分橋跨布置示意圖
該項目在招投標和施工過程中發(fā)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招標文件中的設計文件推薦連續(xù)箱梁采用移動模架法施工,因現場場地受阻、模架在該橋梁終點處的隧道內拼裝,然后前移逐孔施工。但某施工單位進場后,發(fā)現隧道標未開工(另一施工單位承擔該隧道施工),無法按時提供移動模架拼裝場地。經橋梁施工單位提出,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監(jiān)理單位確認,暫緩第十聯施工,而從第九聯開始施工。因第九聯橋墩墩身較高,移動模架采用橋下組拼、整體垂直提升安裝方案,第十聯箱梁待隧道貫通后采用樁柱梁式支架(第十聯支架布置示意圖見圖4-2)施工,由此造成工期推遲一個月。上述方案上報相關單位并經批復后開始施工,根據相關規(guī)定,施工單位提出了以下索賠要求:
①移動模架橋下組拼場地處理費用;
②工期延長一個月按天索賠增加的現場管理費;
③移動模架垂直提升安裝費用;
④第十聯支架攤銷費用;
⑤因第十聯改為支架而損失的模架攤銷費。

事件二:圖4-2所示的樁柱梁式支架由樁基礎、鋼管柱、卸落裝置、貝雷片、型鋼、聯接件等組成,支架按設計計算設置了施工預拱度。組拼完成后,按相關要求進行檢驗及加載預壓試驗,滿足要求后投入使用。
事件三:施工單位按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范》要求,編制了支架施工專項方案,該方案經施工單位審核,由技術負責人簽字后,報監(jiān)理工程師審查批準后實施。

事件二中,支架施工預拱度的設置應考慮哪些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