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張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潔工作。一天,她在四樓擦玻璃窗,不慎墜樓,從此失去雙腿。超市給了一筆數額不多不少的慰問補償金。丈夫對張女士很關心,為了多掙錢,又去兼職。家里孩子一個8歲,一個10歲,都很懂事,上學前后都會照顧媽媽。張女士覺得自己是負擔。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時想不開,便爬下床打開煤氣自殺,幸好被鄰居發(fā)現救了過來。
問題:
1.請運用優(yōu)勢視角理論對張女士的情況加以評估。
2.如果你是一名社會工作者,你打算采取何種介入模式幫助張女士?
問答題
獨居老人劉老伯今年77歲,幼年喪母,10多歲時父親也因積勞成疾而去世。劉老伯成家后育有一男二女,后來他與妻子因性格不合而離婚。30多歲時,劉老伯曾與一名李姓女子同居生活,并育有一子。他原以為這下可以與之白頭偕老了,不料幾年后偶然發(fā)現該女子在原籍農村已有丈夫和孩子,于是憤而分手。可能是由于自小缺乏母愛的緣故,劉老伯一直想尋找一位可靠的女性一起生活,50多歲時又與一個比他小15歲的張姓女子結了婚。不料兩年后,張姓女子卷走了劉老伯的10萬元積蓄不辭而別。經歷了上述曲折之后,劉老伯萬念俱灰,大病了一場,從此身體狀況每況愈下?,F在,劉老伯依靠自己一點微薄的養(yǎng)老金孤苦伶仃地獨自生活,經常饑一頓飽一頓,身體嚴重營養(yǎng)不良,他的兒女也很少來探望他。劉老伯時常覺得這樣活著真是活受罪,還不如早點死了的好。
問題:
1.在上述案例中,劉老伯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2.針對劉老伯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入策略?
問答題
問答題
李強,男,14歲,某中學初二學生,性格內向,聰明,但成績一直平平,家庭條件較為優(yōu)越.父親是某局處級干部,母親經營服裝生意。父母雙方均忙于各自的工作,無暇’管教李強,將其委托給保姆全權照顧。李強初一時迷上了網絡,最初是在家里玩,只要父母不在家,他就上網玩游戲,后被父母發(fā)現并被禁止上網,他就在放學后與同學一起去網吧玩,甚至徹夜不歸,為此常遭父親打罵。李強的逆反心理不斷加劇,多次與父母發(fā)生言語上的沖突。據班主任反映,李強在校期間情緒波動極大,學習態(tài)度消極。父母很著急,曾先后聘請醫(yī)學界、教育界人士對其進行治療,但效果均不明顯,因此前來請求社工幫助。
問題:
1.在上述案例中,李強面臨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2.針對李強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如何介入?
問答題
小羽,女,1982年5月出生,原是上海某紡織廠工人,因下崗而待業(yè)在家,與其丈夫結婚生子后一直以操持家務為主。小羽在一次與鄰居的爭吵中不慎弄傷鄰居,因犯過失致人重傷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二年。這件事對小羽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致使她的情緒一直處于谷底。小羽平時為人處世也比較軟弱、不夠自信,非常依賴自己的丈夫。
問題:請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與預估,談談你對小羽可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問答題
黃奶奶今年89歲,老伴去世很多年了,她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女兒都嫁到了外地。黃奶奶最初是在兩個兒子家中輪流生活,但因為與兩個兒媳的關系都不太好,現在居住在某養(yǎng)老機構,每月的費用由兩個女兒從外地郵寄。女兒在外地很少來看黃奶奶,而兩個兒子因為較忙,也很少來看她。黃奶奶看到周圍的老人們經常會有家人來看望,只有自己每天等得望眼欲穿,卻沒有人來探望。黃奶奶有嚴重的高血壓,每當犯病的時候就很難過,她感覺自己被家人拋棄了,沒有人管她,更沒有人在乎她的存在,于是她想到自殺。黃奶奶以失眠為借口,向工作人員及其他老人索要安眠藥,就在她積攢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被清潔工小安在收拾房間時發(fā)現,并向工作人員報告了相關情況。
問題:
1.老年社會工作的對象有哪些?
2.黃奶奶面臨的困境如何?
3.假如你作為機構內的一名社會工作者,應如何開展介入工作?
問答題
去年夏季,高中學生王敏的家由于潮汛被淹沒,家具全被沖走了,莊稼也是顆粒無收。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最為嚴重的是,王敏今年要參加高考,生活的困難讓她無法安心準備高考,復習時更是無法集中精力。眼看王敏的狀態(tài)一天比一天差,其父母十分焦慮,怕誤了孩子前途。作為鄉(xiāng)民政科工作人員的你在組織發(fā)放救災物資時,其父母向你訴說了以上的情形。
問題:針對案例中王敏家的情形,你該怎么幫助他們?
問答題
方案設計題:某老舊小區(qū)居民對社區(qū)服務有強烈需求,然而,該社區(qū)居委會人手緊張,服務供給有限。為此,社區(qū)居委會引進了一家社會工作機構,希望借助專業(yè)力量加強社區(qū)服務。該社會工作機構在社區(qū)走訪中發(fā)現,社區(qū)中已有居民骨干自發(fā)組織了一些活動。進一步調查后了解到,有些居民骨干認為,大家組織起來就是為了自娛自樂,不要多管閑事;有的居民骨干雖然想為居民們多做點事,但不知道該怎么做;還有的居民骨干曾經嘗試過開展社區(qū)服務,但看不到成效,感到很無力,沒能堅持下去;同時,這些社區(qū)居民骨干開展活動面臨缺乏服務場地、設備、資金和人員等困難,也不知道該如何去爭取資源。針對該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社會工作機構計劃對本社區(qū)居民骨干開展能力建設服務。
要求:分別從提升居民骨干的認識和思維、情感和價值觀、行為和技巧等三個方面能力的角度,設計服務方案(分別列出三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和主要實施策略)。
問答題
張某,男,45歲,初中文化程度,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有期徒刑。服刑期間,張某表現良好,最近經法院裁定假釋。張某妻子已于幾年前與其離婚,變賣房產后帶著兒子移居外地。目前,張某只能與父母、兄嫂同住,但矛盾沖突不斷,家庭關系十分緊張。回到社區(qū)后,張某處處感到不適應,對人高度戒備。他多次嘗試找工作,但因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yè)技能等原因未能成功;戶籍辦理也不順利;再加上最近又被查出患有肝病,張某感覺生活壓力很大,十分自卑沮喪,卻不知向誰求助。對此,社會工作者計劃以個案管理的方式為張某提供服務。
問題:
1.本案例中的張某有哪些服務要求?
2.在本案例中,社會工作者進行個案管理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問答題
社會工作者在社區(qū)走訪中發(fā)現許多中小學生的父母平時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往往不分青紅皂白罵孩子,孩子覺得很委屈,不再愿意與父母溝通。針對這一情況,社會工作者在社區(qū)組織了“有效溝通”為主題的兒童小組活動?;顒舆M行幾節(jié)之后,社會工作者發(fā)現成效甚微,決定將原來僅為兒童開展的小組工作調整為父母與子女雙方都需要參加的親子溝通平行小組,小組目標更改為增強父母聆聽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增強子女表達能力,提升自我價值;增進雙方理解,改善親子關系等。
問題:
1.與原小組計劃相比,調整后的親子溝通平行小組有哪些優(yōu)點?
2.結合案例完成親子溝通平行小組主題內容的設計(將表中字母序號寫在答題卡上,并作答)。
問答題
社會工作者在一次走訪中發(fā)現王老先生獨自在家。對于社會工作者的到來,他很高興。交談中社會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與兒子一家同住。兒子和兒媳外出工作時,家里只留下他一個人。社會工作者觀察發(fā)現,王老先生的房間雜亂無章,身上衣服泛黃并發(fā)出異味,已經多日沒有換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資都交給了兒媳,身上沒有任何零花錢。同時,社會工作者還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處淤青,問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緊張。社會工作者向社區(qū)居委會進一步了解情況,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歲,以前是老伴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兒媳照顧。兒媳覺得老人不做家務,不講衛(wèi)生,一起生活礙事,常常為此打罵老人,有時還不讓老人吃飽,兒子去外地出差時,兒媳還經常將老人反鎖家中。
問題:
1.社會工作者在本案例中運用了哪幾種收集資料的方法?
2.列舉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顧問題的類型及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