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教師節(jié)期間,有位學生給班主任(語文老師)送上了這樣的賀詞,以表達自己對老師的贊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引導我們追求無窮知識。如果你是該老師,你將如何處理?()

A.向該學生表示感謝,鼓勵他好好努力學習
B.向該學生表達謝意,同時讓其他同學也像這位同學一樣試著給其他老師送去祝福
C.向這位學生表示感謝,但指出這則賀詞的對象不對,讓他送給別的老師
D.向這位學生表示謝意,以此為例進行講解,讓學生學習送賀詞的知識,鼓勵學生為每個學科的老師都制作一則賀詞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單項選擇題《長亭送別》選自《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下面是一位教師鑒賞這一內容的課堂實錄。師:我們如果把[端正好]改寫成一段描寫性的文字,該如何來描寫呢?(學生5分鐘準備)生:暮秋時節(jié)的一天,碧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jīng)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氣爽的晴朗秋景圖:抬頭望,碧空萬里,白云飄動;低頭看,黃花盛開,遍地金色。天藍云白,遍地花黃,霜葉如火,色彩斑斕。師:這兩位同學的描寫截然相反,一個是樂景,一個是哀景,究竟哪一個合理呢?生:我認為哀景更合理,因為原文中有“西風緊”“雁陣”“凋零的黃花”等意象,這樣就能很好地傳達出女主人公在離別時內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認為樂景合理,因為原文中有“藍天白云”“黃花”“霜林”等意象,從色彩上就給人一種美的感覺。生:老師您也說過用樂景寫哀情,更能體現(xiàn)人物內心的悲哀。師:其實剛才大家的爭論,正代表了學術界的兩種不同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此時崔鶯鶯內心的離愁別恨是不言而喻的。師:誰來有感情地朗讀這支曲子?(一學生朗讀)師:這位同學朗讀得怎么樣?生:我覺得“緊”“染”應該突出。生:應該讀出愁苦之情。師:好,我們一齊朗讀這支曲子。(學生齊讀[端正好])以下對此課堂實錄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由改寫到誦讀,不是簡單地轉承,而是欣賞語言藝術的深化和延伸
B.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C.課堂上不應該出現(xiàn)爭論,不利于課堂的正常進行
D.既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提升了學生對曲子的領悟能力

最新試題

某選修教材中有“新聞閱讀與實踐”單元,教師準備從單元選文中《目擊楊利偉飛天歸來》人手,聯(lián)系單元中的其他新聞作品如《劉翔勇奪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男子60米欄冠軍》進行閱讀,通過讓學生練習寫作新聞,完成對“博觀約取、簡潔真實”這一新聞特點的掌握。該教學設計的特點不包括()

題型:單項選擇題

在講授高中第一冊的《錯誤》一文時,老師問學生:詩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當時人物的表情。當即點到一位女生回答,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個問題,對于再現(xiàn)人物的表情.她顯示出了她的從容與率真,她如實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沒有詩中女子那樣的經(jīng)歷.所以我無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經(jīng)歷過,我想我會的。”老師當場表揚了學生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精神,并指出不僅學習上要有這種誠實的學習態(tài)度,做人方面更應如此.還因自己沒有顧及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出了這個難題向學生道歉。該老師并不因為學生沒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遺憾,相反,他為這位學生的直率叫好,同學們也為老師敢于及時糾正自身失誤的態(tài)度叫好。對上述教學實錄分析不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教師在講授完《莊暴見孟子》中“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中“乎”字的用法后,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又為其舉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項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學習詩歌《短歌行》,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全詩表達的感情,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睂@一活動分析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某版高中語文教材設置有“和平的祈禱”主題單元,意在引導學生“沉思戰(zhàn)爭災難,珍愛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適合選人的作品有()

題型:單項選擇題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帶有插圖的教科書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純文本的教科書。從語文教材的構成來看,插圖屬于語文教科書的哪一個系統(tǒng)?()

題型:單項選擇題

以下關于語文教材的編寫要求,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某教師選擇羅森塔爾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開設選修課程,這一課程屬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系列中的()

題型:單項選擇題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因具有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引發(fā)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的優(yōu)點,已經(jīng)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于是有些教師就錯誤地以為合作學習使用得越多越好,課堂上合作學習到處可見。只要教師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如在教授《寬容序言》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了解課文大意。概括主要內容;二是從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的有關語句,感受其形象特點,理解深層的含義。由于第一個問題比較淺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獨立解決,根本不需要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反而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個問題學生大多能參與討論,但在大組交流時只有一個小組的代表匯報,沒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可見參與討論的學生并不多,討論的質量也不高,這樣的合作學習不要也罷。對上述觀點分析不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閱讀某位高中語文教師為高中語文課文《再別康橋》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2)指導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三美”。以下對其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