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名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漢族民歌》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漢族民歌的學習與探究,激發(fā)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通過欣賞、演唱、比較、探究、交流等活動,感受和了解漢族南北民歌的風格特點、形成原因及發(fā)展。
二、教學重點
(1)引導(dǎo)學生了解漢族南北民歌的風格特點。
(2)用探究的學習方式了解漢族南北民歌風格特點的形成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以“小舞臺”的形式導(dǎo)入
(1)用“中國民歌賽歌會”的表演方式,與學生共同演唱一組中國民歌。
(2)教師參與“小舞臺”表演,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
(3)賽歌會小結(jié),引出課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漢族民歌》。
(二)探究漢族南北民歌的風格特點
(1)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
(2)比較兩首《茉莉花》。
①學唱東北、江蘇《茉莉花》的主旋律。
②教師引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兩首《茉莉花》在旋律進行、節(jié)奏、風格上各自的特點。
③交流總結(jié)。
南方民歌:細膩、柔和,旋律以級進為主。
北方民歌:豪放、粗獷,旋律起伏較大。
(3)欣賞分辨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
①欣賞南方民歌《孟姜女》《無錫景》和北方民歌《腳夫調(diào)》《上去高山望平川》。
②請學生區(qū)分其不同并進行交流。
(三)探究漢族南北民歌風格形成的原因
(1)討論形成漢族南北民歌不同風格的原因。
(2)師生交流。
①地理環(huán)境與民歌風格的形成有關(guān)。
②地方方言與民歌風格的形成有關(guān)。
③補充影響民歌風格形成的其他因素。
④小結(jié):地理環(huán)境對民歌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地方方言與民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人們的性格、生產(chǎn)方式等都影響了民歌風格的形成。
(四)民歌的發(fā)展
(1)請學生說說運用民歌素材創(chuàng)作的歌曲曲目。
(2)唱唱運用民歌素材創(chuàng)作的歌曲。
(3)從不同角度欣賞幾首運用民歌素材創(chuàng)作的比較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
①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花兒與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的《印象?劉三姐》花絮片段。
③民歌《茱莉花》片段。
(五)學生談感想
(六)課堂小結(jié)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最早被記載于文獻()。
()是對某課堂的教學指導(dǎo)思想、目標、內(nèi)容、方法、學生情況的介紹,并對教學條件、影響因素及其相互聯(lián)系等進行說明和分析。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今存共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而當代作曲家()以此為素材,將其創(chuàng)作成了交響曲《風、雅、頌》。
下列采用風笛演奏的作品是()。
“在音樂課上教師講解了《金蛇狂舞》的螺螄結(jié)頂?shù)膭?chuàng)作手法后,學生可以用該寫作手法進行新的旋律創(chuàng)編”,依據(jù)布盧姆的教育目標中認知領(lǐng)域?qū)哟蔚姆诸悾@屬于哪個認知層次?()
鼓由于節(jié)奏性強、音量大且能制造氣氛,往往被稱為八音之首,通常屬于八音中的()。
()是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組成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思想。
下圖所示樂器是管弦樂中的()樂器。
圓號在管弦樂隊中的位置是()。
在“音樂與戲劇”模塊中,可以結(jié)合戲劇藝術(shù)中所具有的“故事性、表演性、()”的基本特征展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