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狄德羅
B.愛爾維修
C.康德
D.洛克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蒙里
B.維多里諾
C.拉伯雷
D.莫爾
A.先生型
B.學生型
C.國王管理
D.教皇管理
A.家庭教育
B.禮文教育
C.侍從教育
D.技藝教育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西塞羅
D.昆體良
A.拉伯雷
B.蒙旦
C.莫爾
D.維多里謨
最新試題
下列關于德國中等教育發(fā)展的說法錯誤的是()
德國19世紀的柏林大學與17—18世紀新大學運動中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是()
()的出臺,標志著日本教育從此前的“寬松教育”向“扎實學力教育”的轉向,代表了未來日本基礎教育的整體走向。
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家出現了要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和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并把這三個教育思潮統(tǒng)稱為新傳統(tǒng)教育思潮。以下關于它們的共同特點描述錯誤的一項是()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蘇聯建國初期(1917一1920年)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的是()
1976年,在聯邦德國,一名即將畢業(yè)的師范院校學生不可能做到的是()
1983年,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調查委員會提出《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這個報告也是美國戰(zhàn)后第三次課程改革的開端,但該運動也引起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不包括()
西爾伯曼在1970年發(fā)表的《教室里的危機》一書中說:“改革派學者忽視了以往的經驗,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教育改革的經驗。他們不理解他們所涉及的問題幾乎都曾被他早已闡述過了;也不知道他們想搞的工作,都曾被他早就闡述過和搞過了?!边@里的他指()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20世紀50—6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特征的是()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教育質量逐步得到加強,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