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本材料和相關要求,完成問題。
[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胃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課文導語
本課學習的五首詩,有陶淵明飲酒東籬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長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處茅屋的濟世情懷,有岑參送別友人的邊塞放歌,有龔自珍辭官還鄉(xiāng)的浩蕩離愁,無不情真意切,耐人尋味。
單元導語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為主。有的表達曠達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樂,有的抒發(fā)閑適之情。所記景色不同,寫作心境不同,卻都是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
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結合親身體驗加深理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相關要求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課后練習(部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學生情況
八年級,班級人數(shù)45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下面是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有關《秋天的懷念》一課的教學實錄(節(jié)選),閱讀并回答問題。
師:(板書)懷念、秋天(生讀這兩個詞語),中間加一個字“的”。(生讀出這個詞組)“懷念的秋天”——你的眼前會是怎樣的情景?
生:懷念秋天里發(fā)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銘心的事。
師:帶著你的想象讀課題。(生讀)
生:“懷念的秋天”,我踏著秋天的落葉,陶醉在小路上……
師:帶著你的理解讀出你的韻味。
生:我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是:一個人在懷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飄落的黃葉,那從北向南的雁陣…
師:好,帶著你的體會讀吧。
師:把這兩個詞語調一下,再讀。
生:秋天的懷念。
師:有什么變化?
生:詞語位置變了,我覺得是秋天的某個事件或某個人物變成了深深的懷念。
生:我明白了,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種情感,這就是懷念。
師:讀出你的理解,這題的味兒就出來了!
以下有關這段教學實錄(節(jié)選)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充分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要求
B.通過對課文題目巧妙地處理,可以使學生在語境、語情、語技的聯(lián)系中,明白精心選用詞語是為了準確描述當時情境,準確展示人物內心,準確表露自我情感
C.教師通過讓學生反復地朗讀,不僅達到了品味語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語感訓練
D.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教師通過課文題目位置互換體會、想象詞組所表述的不同場景、反復朗讀、有重點地朗讀等教學技巧,達到了這一目的
學習了布封的《馬》這篇文章,老師布置了以下作業(yè):
①反復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tài)中的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②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征時,用了許多其他的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試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個自己養(yǎng)過或見過的小動物。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題進行回答。
對該教學環(huán)節(jié)評價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作業(yè)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的理念
B.第二題的設置,可以從側面來了解學生,可以作為寫作課的素材
C.體現(xiàn)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語文學習方式
D.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權,營造了民主的學習氛圍
A.《燭光里的媽媽》
B.《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C.《母親》
D.《魯冰花》
A.本文按時間先后順序來記敘,以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fā)現(xiàn)——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B.本文的成語有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落英繽紛、怡然自樂等
C.世外桃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本文作者虛構的目的是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D.作者在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個理想是能變成現(xiàn)實的
A.藝術風格
B.藝術語言
C.藝術本體
D.藝術創(chuàng)作
最新試題
學習魯迅《故鄉(xiāng)》時,在講解“然而圓規(guī)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時,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借代”這種修辭方式,教師列舉使用該修辭手法的其他語句來說明。下列語句中,不能作為例子使用的是()。
新學期伊始,語文教師借秋景漸濃,順勢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所知道的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詞,下列學生回答不符合的是()。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語文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書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下哪一項不符合概括性的要求()。
該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哪些要求?請簡要分析。
閱讀以下教學片段,回答問題。在講完《三峽》后,老師設計了兩道有創(chuàng)意的語文作業(yè)。師:長江三峽,美不勝收。酈道元筆下的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令人不禁也想來一場三峽之旅。作業(yè)一:現(xiàn)在請你擔任某旅游局的宣傳員,根據(jù)酈道元《三峽》的描寫,查閱相關的資料,利用你的繪畫、書法技能,發(fā)揮想象,選擇任意一個主題,策劃一份關于三峽景點的宣傳廣告。作業(yè)二:現(xiàn)在請你擔任某一旅游局的導游。為到三峽來游玩的游客講解有關三峽的文化和旅游資源。要求:時長三分鐘,解說詞要真實、生動、形象。從教學作業(yè)意義的方面進行解讀,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獨創(chuàng)性與藝術特色是()。
學習《蘇州園林》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領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理解課文從幾個方面說明事物的特點,總說和分說;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fā)自主意識和探究精神。結合新課標要求,以下對該教師的教學預設評價不正確的是()。
根據(jù)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說明確定的依據(jù)。
學習完《皇帝的新裝》,某教師組織了一次班級童話故事會。每小組選一名擅長講故事的同學,小組成員幫助他(她)選好童話故事,并幫他(她)準備,聽他(她)給本組同學講,大家聽后再給他(她)以具體的指導。然后各小組的代表再進行比賽,教師確定評委人,事先宣布評分標準。對該教師的教學設計,下列評價正確的是()。
選擇其中一個教學目標,設計—個教學方案,簡要說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