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培養(yǎng)教徒
B.培養(yǎng)治國人才
C.培養(yǎng)貴族子弟
D.培養(yǎng)雄辯家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培根
B.裴斯泰洛齊
C.彌爾頓
D.洛克
A.完全中學10年
B.小學4年
C.不完全中學7年
D.技工,鐵路學校4年
A.《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
B.《國防教育法》
C.《美國2000年教育戰(zhàn)略》
D.《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A.從文化角度出發(fā)
B.從社會問題出發(fā)
C.繞生活單元進行
D.從青少年個人成長出發(fā)
A.資產階級
B.奴隸主階級
C.封建階級
D.無產階級
最新試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日本確立了“六三三四”新學制,學制由雙軌制轉變?yōu)閱诬壷疲w現了()
下列關于《史密斯-休斯法》與《阿斯蒂埃法》的不同點描述正確的是()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出現了“應試教育”占統(tǒng)治地位,人們抱怨學校是“考試地獄”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日本進行了一系列“寬松教育”的改革。以下不屬于“寬松教育”改革特點的是()
20世紀20年代蘇聯“綜合教學大綱”的突出特點是()
西爾伯曼在1970年發(fā)表的《教室里的危機》一書中說:“改革派學者忽視了以往的經驗,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教育改革的經驗。他們不理解他們所涉及的問題幾乎都曾被他早已闡述過了;也不知道他們想搞的工作,都曾被他早就闡述過和搞過了。”這里的他指()
下列沒有體現出20世紀下半葉美國促進教育民主化發(fā)展的措施的是()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關系是()
下列不是“臨時教育審議會”(簡稱“臨教審”)的貢獻的是()
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家出現了要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和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并把這三個教育思潮統(tǒng)稱為新傳統(tǒng)教育思潮。以下關于它們的共同特點描述錯誤的一項是()
德國19世紀的柏林大學與17—18世紀新大學運動中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