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高中生的習作,閱讀并完成下列各題。案例:我最喜歡的一個詞①俗話說,勤能補拙是良策,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奮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詞語,勤奮是多人都具有的美德。從古至今,有多少勤奮的例子,他們有的勤奮學習,有的勤奮工作,有的勤奮做研究……勤奮學習②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fā)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光從縫裂處透了過來??锖饪春?,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進來,匡衡就用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文學家。
勤奮工作③鄧稼先是我國研制和發(fā)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為我國研制原子彈等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貢獻。核武器的試驗要在弋壁灘上進行,而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突發(fā)的問題又層出不窮。鄧稼先雖有“福將”之稱,但意外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勤奮研究④愛迪生發(fā)明電燈做了1500多次實驗都沒有找到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制造出第一個碳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鐘頭。后來他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良制造的方法,終于發(fā)明了可以持續(xù)照明1200小時的鎢絲燈泡。他的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學習。⑤勤能補拙是良策,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奮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勤奮”也造就了無數(shù)學者、人才、發(fā)明家⑥“勤奮”也一直激勵著我奮發(fā)向上,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詞語。
問題:1.請從第②③段中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④段中找出一處病句,并改正。2.請從立意、選材、結構、語言四個方面中選擇兩個對這篇作文進行評析,并指出修改建議。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離騷》:七月流火《陳涉世家》:鴻鵠之志
B.《醉翁亭記》:百廢俱興《扁鵲見蔡桓公》:諱疾忌醫(yī)
C.《黔之驢》:黔驢技窮《赤壁賦》:杯盤狼藉
D.《勸學》:鍥而不舍《孫權勸學》:豁然開朗
A.整體分析法
B.線索梳理法
C.語段分析法
D.局部分析法
A.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時,忽略了結合文本來點撥
B.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文言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采用學生閱讀的方式,而應該由教師負責閱讀,學生負責解析理解
C.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顯然這位教師要沒能幫助學生建立文本和學生之間的有效對話,不能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地進入到文本深處與文本、與作者展開真誠對話
D.分析人物形象時,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去捕捉人物語言背后隱含的信息,從而使學生的理解停留在感知的淺層,始終沒能走進人物的內心
A.通過視頻片段,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B.播放視頻影像,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C.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使學習知識的過程更富有趣味性
D.視頻的播放,限制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最新試題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根據(jù)這一觀點,以下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若干問題,對于每一位學生的回答,教師都是以“好”“很好”“不錯”等評價。以下選項中對該教師做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xiàn)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這一能力發(fā)展要求側重達成的課程目標是()
老師在講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語后置句,就舉出以下例子請同學們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在教學《囚綠記》時,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其主題,其中正確的是()
某選修教材設置了“語言的藝術”選讀專題,這一專題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選修系列中所屬的系列是()
執(zhí)教《將進酒》,教師這樣導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題為《尋李白》的詩中這樣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出示課件)李白一生詩酒相依,詩達意,酒傳情,為我們留下了近千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讀過的李白詩中有哪些與酒相關的詩句。對該教學導入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學習《琵琶行》時,教師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經(jīng)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樂聲中說:“在自居易時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請大家隨著這琵琶聲走進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比缓?,教師播放范讀錄音。對該教學導入的評價不恰當?shù)氖牵ǎ?/p>
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師將“掌握契訶夫的生平事跡”作為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之一。下面對該教學目標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以下是某位高中語文教師有關《蘇武傳》一課的教學反思(節(jié)選),閱讀并回答問題。《蘇武傳》是一篇傳記體裁的名篇,其主題就是通過閱讀,讓讀者感受蘇武高貴的靈魂。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是以“高貴”作為進入人物靈魂的切入點.教學的研究課題也是“與高貴對話”。首先,以“高貴”導入新課,讓學生討論什么是“高貴”。通過討論,學生懂得了高貴其實與個人的年齡、性剮、職位、民族等沒有關系,關鍵在于心靈的強大與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貴”。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現(xiàn)“高貴”的事件。第三,解讀“高貴”。讓學生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解讀“高貴”的。第四,拓展“高貴”。讓學生搜集和整理有關“高貴”的名言名錄。對上述教學反思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