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在古代文明的傳播與融合中,架起東西方之間的橋梁,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是()。
A.蘇美爾人
B.雅利安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單項選擇題某歷史活動課場景:同學們激烈討論,暢所欲言,內(nèi)容涉及采邑分封制、丕平獻土、城市自治。這堂課正在探究的是()。
A.上古亞非文明
B.上古歐洲文明
C.亞洲封建國家
D.歐洲封建國家
2.單項選擇題
讀下圖:該圖反映了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現(xiàn)實,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教權高于皇權
B.皇帝是由教皇任命的
C.神權凌駕一切
D.教皇和教會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最新試題
13世紀的意大利,城市教堂的建造一般由市政府領導,建造資金則由大行會募捐,教會人士也參與其中。教堂被教會稱為永恒的耶路撒冷的象征,在市民的眼里則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標志,稱為本城實力與威望之所寄。這反映出當時()
題型:單項選擇題
理查德·邁爾斯指出,古埃及的國王在國家的日常運作中起決策作用,而且還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證。這反映了古埃及()
題型:單項選擇題
19世紀初,國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tǒng)教育體系。1870年以后,英、法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以上國家推廣大眾教育的主要原因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如下圖為1870—1910年德國就業(yè)結(jié)構表(單位:%)。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14世紀時,大利的新銳作家多以“教會活動”和“教士生活”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到了16世紀,莎士比亞等作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從“市民糾紛”“市場交易”等場景展開敘事。上述變化說明文藝復興運動()
題型:單項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