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送別詩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
B.“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送別詩的一大特點,如李白《贈汪倫》中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其典范示例
C.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
D.送別詩的內容有寫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閱讀一堂作文課教學實錄(節(jié)選),按要求答題。(畫線語句的序號與選項的序號是對應的)
師:[A]上次作文為大家布置的是寫一篇事物說明文,我發(fā)現(xiàn)大家對說明文的邏輯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掌握得還算可以。有一個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辭學上的比喻類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出來,那一定基于我們對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區(qū)別的基礎上。今天我們就來弄清二者的區(qū)別,學會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讓它們?yōu)槲覀兊奈恼洛\上添花。
師:[B](幻燈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區(qū)別)說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種說明方法:因所要說明的事物和選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間存在共性,故此用來做比。它的目的是為說明服務,為了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某種特征,它只適用于說明文文體。而修辭學上的比喻適用于記敘文、議論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它的目的多是為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為增強文采服務。它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類型。
師:[C]大家應該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了。再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詳細解釋一下,翻開《看云識天氣》看第一段內容:……它們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魚鱗……有的像羊群……
(老師通過舉例對照課件的內容詳細解釋了起來。學生們不時地在記筆記)
師:[D]同學們不要只顧記知識點,要理解消化。記好后大家開始自己檢查作文,看你們的文章中有沒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確。沒有使用的同學,看能不能將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
對畫線部分的分析,不準確的是()。
A.單刀直入直奔教學主題是簡潔且有針對性的導入方式
B.說明教師講課準備充分,且恰當使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
C.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節(jié)奏跳躍性大
D.體現(xiàn)出教師重視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A.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B.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C.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D.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最新試題
根據(jù)上述材料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相關要求,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說明確定的依據(jù)。
如果讓你對學生講述“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這句話,以下講解角度不正確的一項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7—9年級的學習內容和要求不包括()。
學習完古文《桃花源記》后教師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對《桃花源記》一文進行總結,下列同學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教師為了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的背誦程度,經(jīng)常會出一些關于名言出處的問答題,“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出自哪部古代經(jīng)典名作()。
學習完《皇帝的新裝》,某教師組織了一次班級童話故事會。每小組選一名擅長講故事的同學,小組成員幫助他(她)選好童話故事,并幫他(她)準備,聽他(她)給本組同學講,大家聽后再給他(她)以具體的指導。然后各小組的代表再進行比賽,教師確定評委人,事先宣布評分標準。對該教師的教學設計,下列評價正確的是()。
關于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教學,教師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獨創(chuàng)性與藝術特色是()。
根據(jù)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說明確定的依據(j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jīng)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語文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書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下哪一項不符合概括性的要求()。